遠景領航(北京)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400-005-6109 京ICP備11046134號
文章摘要:留美申請最容易被浪費的8個月。背單詞、做真題、考托福和SAT,準備申請材料,這便是當前國內學生申請美國留學的普遍流程,當問到他們是否知道該如何應付美國大學的學業時,多數
留美申請最容易被浪費的8個月。背單詞、做真題、考托福和SAT,準備申請材料,這便是當前國內學生申請美國留學的普遍流程,當問到他們是否知道該如何應付美國大學的學業時,多數人都會反問:大學的學業要特別準備嗎?難道不是考試嗎?
現在學生和家長們都很實際:考試、申請,全部的精力只夠顧眼前,怎么有功夫看長遠?畢竟美國的學校很看分數,敲門磚沒有是不行的。問題是:當“眼前”忙完了、有時間為長遠籌劃時,大部分人選擇了放棄。
有一段黃金時間被準備留美的大部分學子浪費。這大致是從新年到8月底這個時段。一般的大學申請,到1月1日基本截止。此時,該考的試都考了,申請材料也寄出了,似乎唯一可做的,就是等著錄取。如果運氣好,春天拿到錄取通知。但最終入學,一般得到9月初。那么,從元旦到8月底這8個月都干什么?有什么計劃?有什么日程?
許多學生是什么都沒有,白白浪費時間。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癥狀,即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在考試前爭分奪秒,除了集中精力突擊考試外什么都不管。一旦考完,立刻大放松,過度緊張的心理急需補償,多一件事也不要做。
殊不知,就留美而言,浪費了這8個月,也許日后要用兩年來補。為什么?首先,美國的一個學年,刨除各種假期,滿打滿算最多就8個月。浪費了8個月就是浪費了一學年。另外,這8個月往往決定了你進了美國大學后的“起跑線”。要知道,中美教育,不論是在哲學上還是在方法上都差異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世界諸多教育體系中的兩個極端。中國學生考托福、SAT等,其實還是在中國的應試教育的范式中兜圈子,對美國的教育沒有基本的概念和經驗。如果缺乏準備,到了美國大學就即刻暈頭轉向、難以適應。最近一個相當突出的現象是:不少中國學生SAT達到兩千分上下,比同校的美國學生的平均線還略高,但讀了一年就被勸退。
強調這8個月的關鍵作用,并非否認應試的必要性。恰恰相反,站在應試實用主義的立場上講這個問題:考試一定要傾其全力準備、發揮最高水平。有時確實也需要把其他事情都放在一邊,專心突擊。但是,托福、SAT之后,到了美國的大學,每門課都還有考試、有學期報告,過不了關的話,會鎩羽而歸,原來考的托福和SAT也都會泡湯。不能過了初一還不想十五。想想看:過了年關,考試和申請的事情都已經忙完,再沒有火燒眉毛的事情逼著你應付。這豈不是專心致志準備適應大學課程的最好時期?
可惜,中國的學生往往只知道應試強化,不明白讀書也需要強化。多數的中國的學生和家長,都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名校,越高越好。問題是,學校越好,閱讀量越大。如果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學校要求的閱讀量差距太大,后果就將不堪設想。比如,一般二流學校,即稍好些的州立大學,每周的閱讀量至少有200頁左右。到了常青藤,有時翻倍都不止。那些瞄準了常青藤、前50等等的學生,是否測試過自己每周能讀多少頁大學程度的學術英文?沒有每周200頁的閱讀能力,非要競爭每周要求400頁閱讀的大學,其實進去了,豈不也是自找苦吃?
大多數中國學生還經常忽視另外一個問題:在元旦時刻,你雖然忙完了考試和申請,但還沒有被錄取。一般而言,只要考試成績還可以,申請時不好高騖遠,為自己準備幾所保底的學校,錄取并不困難。但是,被什么學校錄取,則大有文章。
如果運氣奇好,被一個超出自己程度的大學錄取,此時可不是慶祝天上掉餡餅的時刻,而應立即陷入強烈的危機感中:自己跟得上課嗎?第一年后是否會被勸退?能讀《時代》,未必就能讀大一的書目。如果一年級教授讓你一周讀完《清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怎么辦?你用中文能一周完成嗎?要知道,去了差的學校,被勸退的可能很小。但是,去了好的學校,比如前50名的學校,課程的水準相當高,被勸退的中國學生相當多。此時怎么能夠高枕無憂?
如果運氣不好、進了一所很不理想的學校,那么就要提前考慮轉學。美國的大學制度比中國靈活得多,轉學如同家常便飯。例如有的同學本來是在一所大學讀書,讀了兩年不是很高興,就轉到了另一所大學。轉學往往是帶著原來學校的學分過來;從差學校往好學校轉,這些學分也許要打些折扣,但基本不至于耽誤學業。問題是,轉學和申請一樣,也有相當的周期,要提前準備。比如,你今年被不理想的大學錄取,計劃第二年轉到好一點的大學,那么申請就必須在今年底完成。也就是說,你寄出來年的申請前,剛剛才在美國大學讀了一個學期。要想轉學成功,必須有良好的表現,特別是欣賞你的教授的推薦信。如果你已經上了美國大學,卻無法在那里“證明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沒有教授的推薦信,一切還靠國內原來的材料,那么劣勢比從國內申請還大。因為人家會覺得你在那么差的大學都適應不了,怎么可以到我們這里來讀書?所以,想第二年往好學校轉,必須第一個學期就有出色的表現。可惜,第一學期往往是中國學生初來乍到最難適應的階段。事先不準備,怎么可能有超人的表現?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這臨行8個月的戰略意義。別的不說,這8個月即使僅僅是集中精力猛攻閱讀的話,詞匯量也可能漲5000-10000,閱讀會上一個臺階,原來每周100頁的閱讀能力,可以提升到200頁。以我“過來人”的經驗,初進美國的大學,會遇到各種出其不意的挑戰。寧愿事先把困難和未知因素想得多一些。比如,我當年留美前就曾設想:假使第一年上課一句聽不懂、一句說不出來,至少要保證回家能讀得懂足夠數量的書,能寫出讀書報告。這些在國內完全是可以準備的。這一條有了保證,出去時才多少有了定心丸。
總之,美國留學不是高考—考到什么分數就上一本或二本。留美也不是一次性消費—支付了定金就拿到錄取通知。留美是一種事業規劃、人生奮斗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必須走一步看三步。這些都需要非常主動的前期設計和準備。習慣于被動地應付考試的中國學生,特別缺乏的就是這種主動性。事實上,這種深謀遠慮的習慣,是在美國大學生存之必需,第一年就會馬上派上用場:怎么選課、選專業、改專業、是否承受得了相關的學業壓力,所有這些都要自己精心策劃,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估價,不能被動地聽別人吩咐。那種考完試就擺出一副“我死了以后管他洪水滔天”的架勢的學生,還不懂得怎么為自己負責,出去非吃虧不可。
大家好,這里是遠景領航,微信號是yuanjinglinghang,很希望和您成為朋友,共同分享留學路上的點點滴滴。如果您喜歡此文章,歡迎您分享或轉載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