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美國大學錄取三大指標。
1、錄取率(Acceptance Rate):大學發放出的錄取通知書的數除以申請該學校的總申請人數。原則上,錄取率的高低顯示該學校難進的程度,或者說它的選擇性。因為發放多少通知書是由各個學校控制的,所以我們可以將錄取率看成是學校對學生的選擇。學生申請學校的數量會影響到錄取率的分母,普通申請表在增加學生申請數目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接受率(Yield):學生最終登記入學的人數除以該學校當年發放的錄取通知書數。接受率評價學生在收到入學通知書后擁有多強的愿望進入該學校讀書,所以我們可以把接受率看成是學生對學校的選擇。由于接受率涉及學校的聲譽,所以名校會盡一切可能吸引那些被錄取的學生選擇他們。2010-2011年的統計資料,哈佛的接受率是75%,耶魯為67%;兩所理工學院比較,麻省理工為64%而加州理工則只有37%。關于接受率我們需至少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預先已定向的或自我選擇性強的學生群,像摩門教的學生喜歡上楊百翰大學(BYU),阿拉斯加的學生由于不愿意離開阿拉斯加而傾向于選擇進那里的州大,所以美國新聞的接受率排名BYU還高過哈佛,阿拉斯加大學也排得很高;另一個因素是某些大學選擇性地拒絕他們認為不可能來入學的優秀學生,這樣可以提高或保證他們的接受率,這種做法因起源于波士頓的塔夫什大學而被稱為塔夫什綜合癥。
3、交叉接受率 (Cross-Admits Rate):作為接受率的一種,它每次僅比較兩所大學同時錄取時學生選擇的情況。例如學生同時被A和B兩所大學錄取時,多少學生選了A多少學生選了B。這可是頭對頭的直接競爭,據說有點像職業網球運動員排名的方式。交叉接受率可以擺脫具體學校的控制,反映出學校在被錄取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一些人認為它更能反映出學校的聲望或實力。
紐約S時報很多年前做過一次調查比較一些學校之間的交叉接受率的情形,并且把它制成了易懂的圖。這些2006年的資料確實有些老,但還能說明問題。哈佛在交叉接受率上擊敗所有對手,哈佛和哥倫比亞同時錄取的學生,91%的學生選哈佛拒哥倫比亞,差別之大使我都有些懷疑這數字的可靠性。最能跟哈佛競爭的是耶魯,它能從哈佛那競爭到百分之三十五的同時錄取的學生。另外有人在大學秘密網(College Confidential,CC)上作了三年交叉接受率的比較,很令人吃驚的是連續三年耶魯都在交叉接受率上領先HYPSM中的其他學校,不過這些樣本量太小,其準確度還取決于難以定量的學生在CC上各學校網頁的活躍程度。
這種交叉接受率的數據屬于競爭的機密,各學校一般是不愿意對外公布的。畢竟西部的學校更開放,斯坦福在2008年以表格的形式發表了它的2011班的宏觀資料,雖然具體的一對一的交叉接受率還是沒有公布。那些沒有選斯坦福的學生中78%選擇去了哈佛(27%),耶魯(19%),麻省理工(15%)和普林斯頓(7%)四所大學。除了78%,另外的22%的學生選擇讀加州理工(2%),哥倫比亞(1%),杜克(1%),布朗(1%),達特茅斯(1%)或UCSD(1%)等學校。這些資料再次證明,斯坦福交叉接受率的主要對手還是東海岸的四所老牌名校。
大家好,這里是遠景領航,微信號是yuanjinglinghang,很希望和您成為朋友,共同分享留學路上的點點滴滴。如果您喜歡此文章,歡迎您分享或轉載給您的朋友。